明朝后期最大长城工程“松山新边”之永泰城建立始末
摘要:北京时间20191203关于【明朝后期最大长城工程“松山新边”之永泰城建立始末】的具体情况和说明,让www.hzdjktwx.cn新闻频道的以图文形式为您慢慢道来。
明长城被认为是“中国历史上费时最久、工程最大、防御体系和结构最为完善的长城工程,全长6350千米。
明代为防御北方草原鞑靼的侵扰,在万历年间修建了明朝后期最大的长城工程:松山新边,也称为松疆。它全长400余里,沿线布局了众多城池把守,如红水、松山、永泰、大小芦塘、三眼井等。
在绵延不绝的戈壁上,我们今天能看到,祁连山余脉在荒凉大地横亘,孤坐广域的永泰古城让人想起王之涣《凉州词》:“黄河远上白云间,一片孤城万仞山。”而在明代,甘肃景泰县城向西的这片土地,还有着丰美的草地和茂盛的森林。
01 事起
永泰古城,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(公元1608年),本为明代防御鞑靼、巩固边防之用。412岁的夯土墙古城,作为众多边塞烽燧中的一座,北距兰州120公里,东距凉州(今武威)也不过百公里,而距离蒙古最近只有40公里。
四百多年的边关战火淬炼、风雨侵袭,如今古城人烟稀少,静谧至极,羊群、零星牛马与放牧老者从城门进进出出,早上出城,傍晚伴着晚霞牧羊而归,升起炊烟,简单倒腾些热饭,就是一天,四季如此。
走进这座古城,斑驳的夯土墙壁上,会有些苔藓,悠闲的野草爬上回忆,地上无意踢到的一块石头,业已磨平,城中街角某家老店、一座糊泥的民居,让人不经意间与历史遭遇。
建造永泰古城的缘由,要回溯至明万历十年(公元1582年),将河套、青海与松山早已连成一线的蒙古土默特部落首领俺答汗去世,旗下各部互相为战,松山沿线变得不再安宁,烽火复起,战事连绵。
鞑靼占据大小松山(寿鹿山、昌岭山),很容易就将触角伸到了明王朝领地。明代《三眼井堡记》称:虏恃地利,东寇延绥宁夏,南犯固靖兰州,西侵武威张掖,往往饮马黄河。
自元朝灭亡的1368年,这片介于河西走廊和河套之间的数百公里土地,因草木茂盛,一派欣欣向荣,受困于蒙古分裂部落鞑靼的侵扰,已有二百年时间。
承袭明太祖 “中国有必伸之仇”的飒爽英姿、明成祖“远迈汉唐”的威武风采,大明立国二百余年,此时正值老壮,无论朝中如何风雨,边关将士依然保有据虏抗倭的勇猛气概,颇具直面金戈、浴血奋战的铮铮铁骨。02 战略
在这烽烟骤起的紧要关头,经略三边的总督李汶与甘肃巡抚田乐决定主动出击,制定了详实可靠的战略:先攻青海、再收松山、后筑新边,以断绝松山通道,使鞑靼首尾不可相续。
兵部尚书、三边总督李汶
松山扼守河西走廊东端,又把控河套进入青海、甘肃的要害。汉武帝时,卫青、霍去病收复河西后就曾屯兵驻防,此后一千多年这里都是与西北游牧部落对峙的前沿。《秦边记略》就记载了松山“兵家必争”的重要地位:盖松山左拥兰靖,右护凉古,前逼庄浪,两河则腹心,甘镇则咽喉。
于是,从万历二十三年(公元 1595年)的5月至10月,大明军队先后主动进攻青海甘山、南川、西川等地,取得了胜利,沉重打击了鞑靼的嚣张气焰。
万历二十六年(公元1598年),决战就要打响了。3月,兵部尚书兼三边总督李汶率兵十万将鞑靼围困在大松山附近,9月25日至26日,明军分兵七路发起总攻,鞑靼兵败,明军重新占领了黄河以北大漠以南的失地。03 上书
松山战役后,为防寇旋逐旋回,李汶以65岁老将的肝胆赤诚,亲自踏勘地形,登临松山险要隘口,查勘经兰州、永登、乌鞘岭到古浪的明长城,恍然发现了景泰这极重要的一环。因过去长城在该环的缺失,不但绕远,增加修筑成本,且致使松山该处空虚,造成鞑靼屡次三番于此地发难。
很快,李汶便上书明王朝最高层,其奏章《计处松山善后事宜疏》写到:查得历凉之泗水,以至靖之索桥,横亘不过四百里许……勘得自镇番以至中卫,烽堠相望,迄今旧迹犹存……乃旧自永安,历皋兰,渡河逾庄浪以至于凉,则一千五百里。舍此四百里不守,而欲守一千五百里之边,孰难而孰易?
凭着常年戍守边关的经验、历官西陲的资历以及老将威望,朝廷很快就批准了“大兴土木,建堡筑城,分屯置戍”。于是,在“西起泗水,东抵靖河,横亘不过三百四五十里”的范围,“乘虏马方弱”,赶修边墙。
《秦边纪略》记载松山边墙:起于凉州之泗水,尽于靖虏之索桥,筑边三百七十里,谓之新边,环松山于内矣。
这样一来,松山新边的新长城西联武威长城,绵延东去,经土门墩、古浪、松山北麓,至景泰到达黄河渡口的索桥,犹如天堑防线,形成对陕甘青腹地的屏障,不仅牢固控制松山一线,而且又向北方拓展数百公里。04 建城
永泰古城是“松山新边”(亦称“松疆”)这一新长城中的关键环节,它的营建相当重要。在明晰营建新长城的情况下,老将李汶再次上书“奏城永泰”:松疆草创,红水诸堡极称孤悬,红水距兰州五百里而遥,虏小举犹可据守,脱或大举,单弱岂能支持。兰州官兵策应,猝不能至,况复奔驰远道,军马疲困,何能御敌?臣等重复勘议,咸以老虎城地建堡设将为宜。迤南再筑二小堡,接传烽燧,使首尾相应,犄角相应。
此处提到的“老虎城地建堡设将”,便是永泰城,因永泰城南七里有老虎山。由此,永泰城自万历三十五年三月(公元1607年)开工建设,于次年六月便告完工。
采用版筑夯土墙建造的永泰城,墙高12米,夯层厚12至18厘米,城基厚5米,周长1700米,占地318亩;形状椭圆形,四面筑有半月形瓮城,俯视全城宛若金龟。四周还筑有宽6米、深1~2.5米的护城河,进一步完善了防御功能。
完工之后的永泰城,驻军规模2000余人、马队500人,兵营、练兵场、火药场、武器库、草料场、马场等一应俱全。加上完善的工事,利用城墙上炮台、城外绵延数十里的烽火台等,尽管明王朝很快便土崩瓦解,它仍在此后三百多年里发挥重要战略价值,重要性不言自明,以至延续到今天,只有它兀自挺立。
参考文献:
《河西通史》,高荣著,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
《明史》,张廷玉等著,中华书局1974年版
《西北边疆社会研究》,田澍,何玉红著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
《永泰城与寿鹿山》,闫致祥、王扶念、闫立昆编,景泰县文化馆2012年